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海东资讯 >

四十年砥砺奋进铸就丝路新明珠——海东市改革开放40年大写意

时间:2018-11-16 16:36 作者: 点击:

海东人民最大的变革是思想深处的变革,从盲目发展高耗能硅铁企业到发展,信息,青海聚光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高原大数据中心,全省第一家海关保税监管场所——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海东

  平安区瓦窑台村

  平安高铁新区

  动车从平安区高铁新区呼啸而过

  民和交通

  平安区农业结构调整

  乐都地下综合管廊

  平安农业生态

  化隆

  乐都区城市建设

  互助油菜籽

  乐都朝阳山片区

  风润万物,潮涌河湟。在1978年这个历史的拐点上,地处河湟谷地的八个县组团形成海东地区,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春潮涌动,万民欢腾,改革开放成为海东最强音。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40年改革开放、40年创新探索、40年风雨兼程,古老的河湟谷地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大变化。

  来自思想深处的变革

  回望40年改革历程,海东人民最大的变革是思想深处的变革。

  40年来,海东经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经历了姓“社”还是姓“资”的大争鸣,经历了发展农业还是发展工业的大辩论,还经历了城市优先还是农村优先的几次反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海东发展的思路日益明晰。

  改革激发活力,改革推动发展。40年来,通过多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海东各级党委政府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改革和探索。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流转土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盲目发展高耗能硅铁企业到发展“高新轻优”新兴产业、从各县城“单打独斗”到兰西城市群建设、从政府包办一切到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网的建设,海东走出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充满光明的康庄大道。

  反复实践得出的结论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海东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遵循,是海东赶超发达地区的永恒航标,是海东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不二法宝。

  2013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海东迎来了撤地设市的伟大转折,173万海东儿女从此踏上了拥抱新时代的伟大征程。这五年,是海东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五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的地位更加稳固;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功能日益凸显;“高新轻优”的工业产业布局更加明晰;城乡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河湟文化大市的形象呼之欲出;山青水秀岸绿的宜居宜业城乡生态环境正在形成……

  数字见证40年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是海东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40年,是海东各族人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最多的40年。

  数字见证发展,数字体现红利。

  1978年,海东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27亿元。201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是1978年的192倍;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63元。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23元,是40年前的60倍;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59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27738元,是1978年的77倍;1978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2318万元。2017年,地方预算收入达到16.8亿元,是1978年的72倍。

  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海东各族干部群众40年来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攻坚克难结出的硕果。

  高原现代农业引领全省

  从二牛抬杠到广泛推广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从大田种植小麦、油菜和马铃薯到全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千家万户在自留地种蔬菜到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涌现,从塑料温棚“百里长廊”到“黄河彩篮”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成,海东农业走过了艰难漫长的探索之路。40年来,海东历届党委政府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体系。如今,海东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的52%,油料和蔬菜产量均占全省的40%以上。通过青洽会、高原特色农产品展交会、高原特色产品西安赶大集等经贸交流平台,“高原富硒”和“黄河彩篮”农业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

  海东成全省绿色发展主战场

  40年前,海东工业几乎是“一穷二白”。为数不多的乡镇企业和湟水河沿岸的“硅铁走廊”曾经是海东人引以为傲的现代工业。但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格格不入,在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几经探索,海东决定紧扣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明确了“高新轻优”的工业产业发展方向,以园区为主力,全市工业基础产业结构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园区带动型转变。海东工业由此走上了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2011年,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成立,积极构建以轻工、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新兴工业体系;2012年,中关村青海产业基地落户海东工业园区;2015年,青海康泰6.8万吨大压机成功挤出世界第一长度无缝钢管。之后,青海庆丰铝业、青海聚光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高原大数据中心、比亚迪锂电池材料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先后在海东工业园区落户并投入生产。经过7年发展,海东工业园区“一园六区”的产业布局逐渐明晰,已逐步成为全省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和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引擎。

  为深度融入丝路经济带,海东适时把发展的目光瞄准现代服务业。2015年,全省第一家海关保税监管场所——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建成。此后,闽龙国际、红星美凯龙、海吉星国际农产品集配中心、唯品会等一大批国内、省内物流建材商贸大牌企业相继入驻海东,为海东建成内陆自贸区奠定了基础。

  城乡一体化建设再次提速

  撤地设市以来,海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市核心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先后入选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国节能减排城市、全国健康养老基地等国字号试点,“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绿色环保、宜居宜业,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城市已现雏形。美丽城镇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彰显,群科、丹麻、官亭等特色小镇在河湟两岸犹如明珠般熠熠生辉。

  如今,海东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崛起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如诗如画的海东城乡,不仅能留得住青山绿水,也让人记得住乡愁,正在成为青藏高原上最为宜居宜业的一块风水宝地。

  河湟文化迎来发展黄金期

  海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山水钟灵毓秀、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北山林区、孟达天池风光旖旎,是高原地区的天然氧吧;喇家遗址、柳湾彩陶古朴神秘,是世界罕见的史前遗存;瞿昙古寺、凤山书院又遗存了众多珍贵文物。

  这里民间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南山射箭、北山跑马”铭刻着远古的记忆,土族纳顿、撒拉婚俗传承着祖先的血脉,九曲黄河灯阵、丹麻六月花儿会充盈着传统与时尚的风韵。

  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一直是海东的决策者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沉淀已久的河湟文化,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必然的选择。这些年,在政府的强有力引导下,海东各地的民间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盛开。农历正月的社火调演、四五月间的各类庙会、六月里的花儿会成为民间文化繁荣成长的沃土,而像环湖赛、国际民间射箭精英赛、抢渡黄河极限赛等文体盛会,则成为引领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的强力引擎。

  近年来,海东市以打造全域旅游为目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链的共生融合,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大美青海·风情海东”旅游总体形象,把海东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人民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

  民生改善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海东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着力解决百姓吃饭、穿衣、出行、住房、就医和上学等问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各族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高。

  脱贫攻坚是海东最大的民生工程。在海东,拉面经济是一项人尽皆知的脱贫产业。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这一产业帮助近20万海东农民稳定脱贫。近年来,海东市通过易地搬迁、产业到户、光伏扶贫等渠道,使贫困群众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仅在2016年至2017年两年内,就使376个村10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西部大开发以来,海东各地兴起了“大交通、大水利、大电力”建设的热潮。目前全市城乡公路通车里程达11864公里,境内高速、高铁、航空纵横交错,立体化交通网络已经形成,百姓出行更加便利;水利设施建设高歌猛进,人民用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长足进步,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医院,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已成为现实;互联网高速发展,全民进入“互联网+”时代。

  最近十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70%上升到2017年的84%。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3平方米。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实施了海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六年行动计划,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12年免费教育正在全面覆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到了“先住院、后结算”、医保联网跨省异地结算等医改红利;社会保障网络编制的更加细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城乡低保体系日益健全。河湟儿女历史性地基本实现了“有饭吃、有衣穿;能看病、能上学;出有车、居有房”的小康梦。

  生态宜居已成海东鲜明标志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海东各族人民永恒的追求。

  从上世纪中叶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本世纪初的“退耕还林”,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到大规模的“三绿”建设,海东人民追求“天蓝地绿水清”的信念从未淡化。

  最近五年,海东上下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白色污染”防治和国土绿化行动。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淘汰燃煤锅炉、建设城乡污水处理厂、治理两河沿岸各小流域、回收塑料地膜、大规模推进“绿色屏障、绿色河谷、绿色城区”建设……为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海东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如今,海东年空气优良日达到300天、湟水出省断面四类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森林覆盖率达到32 %,乐都平安主城区绿化率达到24%。

  青海东部的海东市,正在成为全省的“宜居之地、休闲之都”。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40年风雨兼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40年攻坚克难,社会事业蒸蒸日上;40年改革创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40年情注民生,人民大众安享康乐。这是170万海东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结果,也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回望历史,昭示未来。海东各族儿女必将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必将走向更加幸福美满的康庄大道!

西宁资讯 | 海西资讯 | 海北资讯 | 玉树资讯 | 青海资讯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3-2018青海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豫ICP备14025562号-1